宜昌博物馆2022年度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宜昌博物馆2022年度工作总结
及2023年工作计划
2022年,宜昌博物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和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不断强基础、转作风、优服务、亮品牌,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现将2022年度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22年度工作总结
(一)党建引领方向明。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健全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强化落实“第一责任人”和“一岗双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央八项规定、“三重一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坚持开展干部职工思想状况调研分析,做细做实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扎实落实“筑堡工程”和“一下三民”实践活动,全体党员分两组包联枫香树社区、柏临河路社区开展共驻共建工作,全年开展志愿服务达575人次;支部书记肖承云任枫香树社区大党委第一书记和柏临河路社区大党委委员,包联九安城小区,助力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屈子堂宣传屈原文化;“守护国宝 有你有我”党建品牌活动走进枫香树、柏临河路、北山坡社区;坚持党员周末志愿讲解服务。
(二)安全生产防线牢。严格落实安全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平稳有序。执行博物馆日巡查、周末法定节假日领导带班制。2022年投入360多万元,用于安保队伍建设、安消防设施设备和警示标识标牌维保更新、新增安全防范装备等,确保博物馆安全生产更加规范有序。常态化严抓卫生防疫。开展安全管理和平安建设宣传教育18次,共开展3次安消防大型应急演练。
(三)业务工作质效优。一是提高展陈质量。举办临时展览12个。《曾经巴楚—“宜荆荆恩”城市群博物馆联盟青铜文物特展》《争艳—“宜荆荆恩”城市群博物馆联盟镇馆之宝线上联展》《秋生物华—馆藏秋意书画作品展》等获好评。对基本陈列维护100余次,对《古城记忆》展区室内外灯光进行了亮化升级。二是发挥教育功能。截止12月31日,线上线下共接待观众130.418万人次。高规格接待来自全国领导团体122场;共开展线上线下社教活动61场,参与人数达30.5万人次。“知行学堂”推出31期线上音频讲解,点击量10万余次。探秘青铜、屈原的故事等活动特色独具;流动展览、流动课堂进社区、进学校宣传30000人次,发放宣传册20000余份;志愿服务活动30场,参与人数8000人次;与文教院联合打造“博物馆系列特色课程”。三是强化征藏管理。完成1821件/套藏品的登记建账,19件/套民俗藏品征集,1114件/套文物定级准备,292件/套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完成馆藏文物赴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展出工作。四是优化传播服务。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做好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当文物唱响橘颂”、“博物馆里的萌主”、“在博物馆遇见你”、“鼎”好的博物馆等播放量达25余万次,其中“当文物唱响橘颂”获得湖北省文旅厅“九头鸟”文创征集大赛三等奖。开展“博物馆摄影网络征集活动”、“认领文物”等线上活动。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完成藏品数据库、微信导览小程序智能导览系统和预约系统的开发,网站的升级改版等项目。与苏州云观博合作开发AR导览眼镜项目。开发智慧社教平台和研学平台等。六是提升研究水平。完成《宜昌博物馆展览系列图集》(五卷)《人宜文昌—宜昌风物介绍》《辞赋悬日月—屈原诗作及赏析》的编辑出版工作。我馆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共同编撰的《开县故城》考古发掘专题报告已由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我馆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同编撰的《巫山江东嘴墓地》考古发掘专题报告已与科技出版社签署出版合同。七是加强文创开发。开发了“太阳人石刻”“建鼓”等多款数字藏品,上线秒光,开启了从传统文旅产业向数字化产业的革命性探索。根据馆藏元素,开发投产快销品“虎钮”钥匙扣、“太阳人石刻”钥匙扣、日用品类“巨眼兽面形龙纹”抱枕、食品类“秋天明月桂花香”铜印款月饼礼盒等,市场反响热烈。八是增进考古工作。完成远安工业园区五个片区、国网湖北中超恩施东-朝阳500kV线路工程范围、五峰太平抽水蓄能电站、宜都潘家湾抽水蓄能电站的调查勘探和考古报告编写工作。完成点军赵家台明墓抢救性发掘和当阳九里岗墓群、夷陵区向家湾遗址的田野发掘工作。其中,九里岗墓群陪葬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车马坑,保存状况较好,在宜昌地区较为罕见;且出土有玉配饰及铜剑,对研究楚文化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九是探索运营模式。授权宜昌尔雅文博公司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市场运营进行市场化经营。目前尔雅文博公司釆用市场化方式积极争取第三方投资186万元,今年因刚起步和疫情原因,收益不明显。但今年发行的两款数字藏品(太阳人石刻、中华第一建鼓),共收益20万元。
(四)其他工作落实强。全面提升博物馆行政、党务、财务、档案及图书资料等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效能。工会召开4次职代会讨论并通过制度建设、工会经费管理和规范津贴补贴等工作。做好工会征文比赛、广播操比赛、扶贫、福利待遇等各项工作。做好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各项工作。做好4A景区验收各项工作。发布网站、微信平台等各类媒体信息共计652条。成立“宜荆荆恩”城市群博物馆联盟,举办线下、线上联展、线上礼仪培训、联合社教活动进校园等。常态化严抓垃圾分类、场馆设施设备维护及绿保、食品卫生安全等工作,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五)斩获佳绩砥砺行。宜昌博物馆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博物雅读”校本课程建设系列社教活动入选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宜昌博物馆获评全省文物工作先进单位。《西南有巴国—三峡区域巴文化特展》荣获第六届(2021年度)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馆长肖承云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副馆长何中源荣获全省文物先进个人。“我是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项目获得湖北省文博系统“喜迎二十大 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荆楚文物我来讲”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宜昌博物馆金属文物、陶瓷、书画保护修复报告喜获2021年“我最喜爱的文物出版社”读者投票活动第三名。讲解员王帆池、耿雪瑶在“中国梦·劳动美——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全省职工(网络)宣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2022年湖北省文博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演讲大赛决赛中,讲解员耿雪瑶、罗自全获得三等奖,龚文婷、胡倩兮、陈璐获得优秀奖。
二、2023年工作计划
(一)夯实一级支部各项工作,争创红旗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党员发展、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狠抓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综合素质;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开展党员志愿讲解服务。
(二)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工作。落实筑堡工程、共同缔造,“一下三民”,推进“双报到双报告”等工作落地落实,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
(三)破思想之冰,在全国全省争位次。“在博物馆遇见你”短视频力争入选全国文博短视频展示推介;研究成果力争在国家级出版社评奖中位列前三;专题展览争创第七届(2022年度)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打造更多省内叫得响、市内具有典范推广意义的特色社教品牌;积极组织讲解员参加全省、全市讲解大赛和推介展示活动,力争在各类比赛中展现宜昌博物馆讲解员的风采;参与国际展览合作,馆藏文物赴国外展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四)突发展之围,在市内发展争贡献。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宜昌市域内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通过市场化方式,以宜昌历史文化为素材、以博物馆为实景打造“《夷陵往事》剧本杀”沉浸式体验项目,让馆藏资源“活起来”;开放夜间观展,策划夜场活动,如“古城记忆”夜游、“屈原诗词吟唱”、“动物探秘——夜宿博物馆”等,添彩“夜经济”;依托“宜荆荆恩”城市群博物馆联盟,开展跨区域馆际交流活动,推动区域社教活动、流动展览等互送互惠互享;积极参与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屈原文化公园建设,牵头区域内三峡文物资源调查,按照“一标三地”要求,传承弘扬好屈原文化。
(五)立服务之本,落实重要工作、重要项目。推出临时展览12个;社教活动85场次、志愿服务活动35场;开发文创产品50种;举办4期《宜昌文博讲座》;完成《楚辞华章》《宜昌文博论丛》《宜昌博物馆导游词》《江东嘴考古报告》《三江墓群考古报告》的编辑出版;持续推进文物保护修复、智慧博物馆建设、博物馆宣传、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等工作。
宜昌博物馆
2023年1月12日